降92%是第一步
近日,国家高值耗材第一批集采收官,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与了这次招标集采,既有外资企业的知名品牌,也有国内的一线产品。外资企业降价幅度达到了95%,而国内企业降价也超过了92%,给广大的市民百姓带来了福音,也节省好大一笔医保费用。
不过参与的企业或产品,不管是中选的还是不中选,都见证了这一次高值耗材集采与招标,其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,最终是几家欢乐多家愁的格局。中选的企业或产品不一定兴高采烈,毕竟降价幅度那么大,企业还会有多少利润?以后的维护工作还怎么做?心里还是个未知数;
没中选的企业或产品,面子上也不太难看,毕竟拟中选的产品只有10个,涉及的中外企业也只有8家。再说了这次是第一批,如何实施,会走到哪一步,集采的总量会有多少,中选的企业或产品还会有多少的毛利率,能不能持久下去?无论是中选的企业还是未中选的企业,都在看,在思考。
高值耗材的集采刚刚走出了艰难的一步,因为这是个新的创举,对于生产企业、配送企业,还有医疗机构,都有个逐步适应逐步熟悉的过程。还有好多的问题都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一个地发现或反映出来,再去一个一个地去解决。
所以:中选的企业或产品,在今后配送和维护的万里长征中刚刚走出了第一步。
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下开源节流
中选的企业带着中选的产品回到了所在的企业,接下来就是如何重新核算中选产品的原始成本和工厂费用。
因为无论是外资公司或者是国内企业,中选产品的降价幅度都在90%以上,对于生产企业来说,这是个非常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,企业都是靠盈利来生存,没有一定的毛利支撑,再好的产品也是白搭。
既然中选了,但单位价格降了下来,必然要影响到产品的毛利率,虽然还有一定的毛利,但需要多少产量才能达到产品的盈利点?企业肯定要重新核算各项成本,尽可能把产品的各项成本控制在最恰当的范围内。
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,那是确保产品功效的前提。有良知的企业宁愿不做产品,也不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标准,那是要砸企业牌子和信誉的。企业只能在技术革新和开源节流上下功夫,从产品的选材到投料,一直到成品检验入库,每道工序,每项技术参数,每个员工的操作技能,每个批次的成品率都要按分秒按斤两来测算,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来。
再有不断增加的生产量的配合,才能把产品的各项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,才能获取企业应有的毛利率,才能拿下并吃掉源源不断而来的产品订单,从而满足下一步因集采而带来的市场需求。
中选的企业在修炼完自己的内功后,把自家中选的产品做成市民百姓所认可所欢迎的产品,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效益。
做好下一步各省市的集采配送
手上有粮,心里不慌,中选企业有了一定的利润支撑,下一步就是如何配合好各省市对中选产品的集采与配送。
我国有三十多个行政区域,由于各省市的人口、面积、经济、人均收入、用药习惯的不同,各地的集采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。
作为中选企业来说,一定要有团队深入到每个省份,了解各省市具体执行的时间、集采量,那是要通过当地的医保局的平台,借助互联网信息化系统,收集到各医疗机构的实际使用量。
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归纳、细分,得出一个个准确度在80%以上的产品需求量,再把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自己所服务的生产企业。
接下来就是谁来陪送?是由当地医药批发企业配送,还是由省级代理公司统一配送?若中选产品的毛利率支撑不起配送费用的话,那怎么办?只能采用一票制,由生产企业直接配送,那就要多出一部分人力成本,这些都要事先测算好的。
怎么配送,货款怎结,周期多少天。虽说集采品种的结款国家有相关规定,但在实际操作中,还会出现这样和那样节外生枝的问题,都得要去处理和解决。
第一批高质医用耗材的中选、集采和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,还有个必要的磨合期,但最终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,因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阳光工程。
中选、集采之后的带量采购,其信息量、工作量,都是一桩庞大而又细致的事情。关键是要组织好,既要有权威部门的把关与协调,又要有具体做事的人员全过程参与;
既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证,又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做后盾,这样一条龙的运作流程,才能确保带量采购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。所以说带量采购既是一件新鲜活,也是一件细活,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,才能将带量采购这条航船平安地驾驶到光明的彼岸。